联系电话  办公室:0871-65322579  /  经营部:0871-65335286  /  众和管理平台

夜读|100多年前,他们远渡重洋,走上探寻真理之路!

640.gif

岳麓山下这座不起眼的小屋,是蔡和森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的临时居所。1918年4月14日,由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牵头,十几名青年学生在这里成立了新民学会,并一致通过确立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学会宗旨。

640.png

新民学会成立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蔡和森的恩师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640 (1).png

在北京,杨昌济得知李石曾正在筹划留法勤工俭学。学子们只需交很少的学费,就可以到法国学习。于是,他将这一好消息传回了湖南。

为了解详细情况,蔡和森受新民学会成员推举,只身一人赶赴北京。

640 (2).png

在北京,蔡和森见到了李石曾。

此时,华法教育会已在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北京城内及长辛店开办了留法预备班。通过了解,蔡和森得知这项前所未有的留学计划,正是针对像他们这样家境贫寒的知识青年。

蔡和森写信将情况告诉毛泽东等人,要他们把众多的青年都发动起来,甚至可“空全省之学子以来京”。

640 (3).png

图:新民学会学员

8月19日,在毛泽东的带领下,20多名湖南青年风尘仆仆抵达北京。一个多月后,他们入读保定的留法预备学校。

22岁的贺培真与李富春、李维汉、欧阳钦等十多位湖南青年被安排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贺培真用日记记录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

640 (4).png

640 (6).png

贺士恒

留法勤工俭学生贺培真之子

回忆手稿里面他写了这一段,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他和张昆弟、李维汉三个人同住一屋,没有钱来买煤取暖,一床被子垫在炕上,上面两床被子,然后三个人挤在一起,用两床被子这么过一个冬天。

在这里学习的青年,文化程度稍高一些,其他学生则被安排在距保定约40公里的布里村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学习。年仅14岁的湖南益阳少年唐铎就是其中一位。

640 (7).png

640 (8).png

唐瓦加

留法勤工俭学生唐铎之子

我父亲1917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附小。1918年,他和30多个同样来自湖南的学子坐火车来到保定。刚下火车,他们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其中就有从北京来的毛泽东同志、蔡和森同志和萧子升同志。

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开设后,北京、上海、福州等地都相继开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留法预备班。

去法国求学,这件原本听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正在离青年人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

640-(1).gif

1918年春,四川青年陈孟熙在报纸看到当地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成立招生的消息后,兴奋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陈仲弘(即陈毅),邀请他一起去读书。

640 (9).png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首期招收150名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1919年春,他们迎来了一次特殊的考试。这次考试将确定四川省政府设立的30名留法勤工俭学公费资助人选。

陈孟熙、陈毅两兄弟顺利考取公费生名额,获得了400元助学金,成为当时四川省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终于迎来出发的日子,这张珍贵的合影记录下了他们一张张青涩但坚毅的面庞。

640-(2).gif

在这张照片中,站在最后一排的青年人是第一次来上海的毛泽东。作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组织者,他参加了这次欢送会。第一批出发的91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43名都是湖南籍青年。

从1919年春天到1920年底,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

命运的转盘已经开启,前路无法预知,当下亦不能停止。那些懵懂的少年出发时无从知晓,未来他们会在那个以启蒙和革命为主流的大变革时代经历怎样的故事……

来源|CCTV国家记忆

640 (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