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回民支队。他们英勇杀敌,屡建奇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八路军冀中军区赞其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这支回民支队的创建者是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叫马本斋,1902年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一户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他放过马,打过工,当过学徒,母亲讲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在年少的他心中播下精忠报国的种子。
1921年,他在东北投身行伍,加入张作霖的奉军,后因作战勇敢被选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从排长逐级升至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本斋主动请缨抗击日寇。但他的爱国行为遭到了上司的训斥,同时被免去团长职务,改任烟台威海汽车局局长。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马本斋。他深感报国无门、空怀壮志,毅然辞官,回到故乡。
1937年,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日军侵占献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马本斋率领70多位乡亲,成立了回民抗日义勇队,杀向抗日战场。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不到一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200多人。
1938年4月,马本斋把队伍拉到河间地区,加入河北游击军。队伍改称回民教导总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抗战。这一年9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改编后的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给了侵华日军当头一棒。恼羞成怒的日寇调集精锐部队进驻华北,向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扫荡”。
按照冀中军区的命令,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直逼敌人在冀中的“心脏”——保定。数月之间,回民支队作战27次,歼灭日伪军500多人,俘虏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得日寇胆战心惊。
为“消灭”回民支队,日寇无所不用其极。
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逼迫她给马本斋写劝降信。但她宁死不屈,在进行绝食斗争后以身殉国。
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他们炸桥梁、破公路、打伏击,采用“推磨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等,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屡建战功。其中,康庄伏击战采用“引蛇出洞围点打援”战术全歼敌人,自己无一伤亡,被列入当时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学案例。
冀中军区为回民支队颁发锦旗,表彰他们是“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主席也亲笔题字,称赞马本斋带领着一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3年底,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时,马本斋颈后长了毒疮。但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陕西延安。出发前,马本斋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病逝。
1944年3月17日,延安各界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群众自发前往悼念。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和挽联。毛泽东题写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
马本斋,这个响彻中华的名字,将永远铭记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回民支队的传奇故事和抗日精神,也将代代相传,激励后人坚勇前行。
来源|CCTV国家记忆